當代美國醫院藝術療愈的實踐觀察
文/李源 北京靈頓品牌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在美國,當政府和教育界把注意力從STEM(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進化為STEM+A(藝術),將人文藝術整合入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中,支持人們以綜合創新來改造世界時,藝術對臨床和非臨床的貢獻也越來越得到事實的驗證和認可。
這里說的藝術,包括純藝術范疇(繪畫、雕塑、建筑、音樂與詩歌等)和泛藝術范疇(環境、設計、家具、公共藝術、互動裝置等)等一切被認為富有創造力的事物。
1. 藝術干預對患者的影響
藝術干預對患者的影響被證實的主要有:舒適的治療環境能夠提高患者的醫療體驗、有利于患者不良情緒的轉移、有助于改善患者健康狀況、讓患者感受尊嚴、促進認同感、降低醫療成本和風險、有助于提高醫護人員的積極性和歸屬感、降低失誤和差錯率。
英國曾做過一系列關于醫院的綜合藝術、室內設計到委托和購買藝術品的綜合研究。研究發現,雖然許多項目最初被認為只是錦上添花,但較小的投入卻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另有研究表明,與不接觸藝術的對照組相比,接觸藝術的患者群體抑郁和焦慮的程度分別低34%和20%。
2. 美國醫院藝術療愈的實踐
當代美國醫院在藝術療愈的研究和實踐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們不僅在藝術中發掘靈感,隨著科技進步探索多樣化的藝術表達,還融入了哲學、科學、人文醫學、心理學、管理的理念,許多優秀的設計使療愈環境溫馨而充滿樂趣。我們在美國醫院的考察過程中,經常被醫院里藝術品的大量應用、設計細節的考究、設施的人性化、新科技的應用和醫院的重視程度所觸動,現選取幾個方面與大家分享。
2.1 注重藝術元素在環境中的綜合應用
藝術的重要作用是要傳遞情感,引發受眾情緒性的回應。色彩、形狀、光線、空間、材質等各種各樣的藝術元素都可以用來傳達感情——從微妙到充滿力量。在醫療環境中,這些元素的細節處理和綜合應用在構筑情緒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衛理公會醫院(The Methodist Hospital)處于得克薩斯醫療中心,當我們穿過布滿攝影作品的走廊,在精致考究的絳紅色導視的指引下進入門診大廳,陽光從挑空的玻璃屋頂灑落下來,映入眼簾的是大幅文化墻、中心噴水池、幾處銅質雕塑,幾個穿著戲服的演員站在鋼琴旁聊天。
如果沒有看見白色道旗齊整的懸掛在墻面,上面印刷著醫院歷年來的顯赫榮譽,提醒我們這里是美國最富盛名的醫院之一,這種濃烈的文化藝術氛圍和高舒適度的環境,會讓人以為身處某個音樂廳或是美術館,給人身心靈的放松與享受。
佛羅里達婦女醫院(Florida Woman’s Hospital)位于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這家醫院的最大特色是從建筑造型到內部空間都將“水”作為設計主題,以柔和、優雅、純凈的形式表現出對女性患者的關注。
大廳內藍灰色相拼的織物沙發與藍色花卉圖案的地毯相呼應,清雅的基調讓人覺得寧靜愜意;屋頂天花、木質隔斷與亞克力標識均為弧形設計,呈現出一種柔和的律動。醫院空間語言與家具設計統一協調,從高雅的色彩、柔和的造型、環保材料到大量藝術品的選擇都恰到好處,使空間靈動而富有變化。
在這樣的環境下,無論是就醫還是工作,人們都會感到被關照和尊重,引發情感上的正面回應。這對于患者情緒的疏導、疾病的治療以及醫務人員壓力的緩解都將起到積極作用。
2.2 注重自然景觀的營造
循證設計理論的奠基人,美國得克薩斯州A&M大學建筑學院Roger Ulrich 教授在1984年發表論文《窗外景觀可影響患者的術后恢復》,文中開創性的證明環境對患者治療的重要作用。他在10年時間里對46位膽囊手術患者的治療記錄進行了研究,發現面對窗外風景的患者在恢復時間、使用麻醉劑、術后副作用等方面較面對磚墻的患者更加理想。
由于自然環境令人感到舒適,更有利于分散患者的壓力,降低焦慮感,促進康復。在美國“理想醫院2.0”項目中,諸如“更大的開窗面積、優質的空氣質量以減少疾病感染、優化照明方案、關注藝術品和自然景觀的重要作用、療養花園”等議題均被提出。
尼莫兒童醫院(Nemours Children’s Hospital),正是重視自然景觀營造的典范。尼莫兒童醫院位于佛羅里達州的中北部,隸屬于尼莫基金會。醫院建成后憑借全面的專業服務、創新的護理模式以及齊備的配套設施,成功躋身于全美頂級醫院行列,是世界上少數獲得LEED金級認證的兒童醫院。園區內種滿了樹木,景觀設計十分考究,為兒童康復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醫院的候診區被設計成一座室內花園,家具和座椅被組織在色彩豐富的地毯之上。在兒童病房,每間房間都設有落地窗,以此讓孩子獲得充足的日照和開闊的景觀視野,以推動兒童病情的好轉,促進治療。
2.3 在現實主義還是抽象藝術中,選擇前者
并不是所有的藝術都有利于患者康復。抽象藝術對于健康的人來說,是浪漫、有趣、賦予想象力的;但對于身患疾病的人來說,可能是負擔甚至是恐懼。
美國和瑞典學者曾經做過一項關于生態藝術作品與抽象藝術作品對患者影響的研究,他們將160位進行心臟手術的病人隨機分組,讓他們在手術后觀看不同類型的藝術作品。研究表明,患者更愿意接受讓人平靜的藝術,比如現實主義、表現美好事物的藝術品,而不是抽象或富有挑戰性的藝術。前者帶給人積極正面的聯想,而后者容易讓人產生煩躁心理,從而導致悲觀、消極情緒,不利于身體的恢復。
在佛羅里達兒童醫院(Florida Children’s Hospital)的病區,三個樓層被劃分為海洋、雨林、草原等三個不同主題的空間。設計師使用環保的裝飾材料、合理的空間布局和柔和的燈光,為患者和醫護工作者營造友好溫馨的環境,在通往病房的走廊,一面墻面嵌有十個等大的LED屏,另一面則是佯裝成窗戶的燈箱,播放和顯示與這個主題有關的自然景色,海浪拍打的聲音、叢林里的鳥鳴和草原上低沉的獅吼,讓人仿佛置身與大自然之中,給小患者帶來輕松愉快的住院體驗。
2.4 運用交互藝術增強體驗感
交互藝術是學科交叉的產物。它從傳感藝術、電子藝術和Immersive 藝術中演化而來,跳脫2D平面構圖思維,在二度與三度空間的交互中產生虛實之美,讓參觀者成為參與者,與藝術融為一體。交互藝術在美國醫院里已經被廣泛應用,尤其是在兒童醫院,根據孩子天性進行的互動藝術創新設計,能夠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使孩子保持快樂的心情,緩解緊張情緒、釋放壓力。同時也是醫院在人文關懷、藝術表現和注重創新上的重要體現。
尼莫兒童醫院就展示出創新科技、照明設施和交互藝術的特點。門診大廳內有一面大屏幕立體視覺交互藝術裝置,從墻壁延伸至屋頂。它通過交互和數字成像手段呈現出不斷實時變化的視覺畫面,使患者身處于立體的表現主義色彩中,并且每次它都以不同的面貌示人,神秘而讓人期待;在住院病房,孩子可以通過LED燈具,個性化定制自己所在病房的燈光顏色,選中的顏色詮釋到建筑外立面上,夜晚來臨時,建筑外觀就是一個巨大的色盤;候診區的墻面上,設計有大小不同的圓形壁龕,孩子們可以鉆進凹槽休憩玩耍,人與空間形成不插電的互動。
佛羅里達州擁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奧蘭多迪士尼樂園,在佛羅里達兒童醫院一層入口區域設置了二百平米左右的迪士尼館。動畫片《獅子王》里的場景在這里微縮還原,孩子們可以站在“瀑布”旁跟“山上”的獅子王辛巴和他的好朋友彭彭問好,鉆進“山洞”去探秘,更有許多迪士尼的場景跟孩子互動。
2.5 創新的公共藝術
科學和科技的進步使得創新成為現代藝術的特色,繪畫、雕塑和建筑之間的區別正變得更為模糊。美國當代藝術家、發明家湯姆.香農如達芬奇一樣,將藝術家所具有的技巧與工程師的智力結合在一起,在他的作品《黃色林鶯》中,鳥被環繞在由搖動油漆流儀器繪制的分子聚合物彩色背景中,他用開關裝置來控制顏料的流動,所產生的意向來自顏料流動到畫布上的相互作用,結果與自然的力量有關,有無限可能性。
美國的很多醫院從公共區域,到診區、病區以及工作區域,都有精心設計的公共藝術作品。在佛羅里達婦女醫院門診的大廳有一件很特別的室內裝置藝術作品,近5米高的油畫懸掛在挑空大堂的墻壁上,從二層頂部懸垂下來的60個球形吊燈,發出來的光線隨著扶梯的上下移動,與深藍底色油畫上黃白交織的彩色斑點交相呼應,畫作的主題是圣經金句——“上帝是我的光,是我的救贖”。
它的有趣之處在于如果參觀者處于一樓,看到的油畫和燈光是分離的,隨著電梯上行,二者漸漸融合,直至電梯停穩,你將看到二者完全重合,仿佛畫作上的光影來自燈泡的投射,來訪者無不浸沒在它所營造的景象之中。
3. 藝術治療在醫院中的應用
20世紀30年代,作為弗洛伊德與榮格的追隨者,美國精神病醫生南姆伯格提出了“藝術治療”(Art therapy)這一概念。美國藝術治療協會在20世紀80年代對藝術治療所下的定義為“藝術治療提供了非語言的表達和溝通機會”。藝術治療作為心理治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繪畫療法、音樂療法、舞蹈療法、游戲療法等多種藝術形式。
很多西方醫院鼓勵患者進行藝術創作,以此獲得患者心理的紓解與滿足,轉移注意力,降低身體負面反應,從而達到診斷與治療的效果。對那些患有自閉癥、多動癥、情緒障礙或者有生理或心理創傷經歷的兒童和一些成年患者而言,藝術治療是一種非常適合的手段。
美國的兒童醫院一般都設置有兒童游戲區域,富有想象力的空間,造型獨特、色彩繽紛的兒童家具,各種拼圖和游戲器具,吸引孩子在這里畫畫、做手工、做游戲。
得克薩斯州兒童醫院(Texas Children’s Hospital)是全美最大、最有名望的兒童醫院之一,在2016年度US NEWS排名中被列為全美第四名。在得州兒童醫院的候診區,色彩明亮的拼色沙發中擺放著低矮的圓桌,桌上有很多彩筆和白紙供孩子們涂鴉,孩子在等候就診的過程中可以圍坐在桌前專心投入于自己的創作。
印象深刻的是在八樓皮膚科和小兒外科區域,走廊的墻面上裝飾著孩子用蠟筆繪制的“Blue Dog”主題的系列作品,小朋友在自己的畫作下用稚嫩的筆跡寫下注解,“當它看向天空的時候,藍狗是天空藍”“藍狗在看到彩虹時是彩色的”“很熱的時候,藍狗成了紅色”。
得州兒童醫院用藝術的手段釋放小患者內心的情緒,使看病不再恐懼。在創作過程中他們的角色從被動轉換為主動,用自己的作品表達內心世界,這是依靠語言的心理療法所不能達到的境界。
4. 結語
西方醫院非常重視藝術在空間中的應用,他們充分認識到藝術對于患者心理的影響以及對于疾病的輔助治療作用,我國醫院在藝術療愈方面的認識才剛剛起步,在政策支持、思想意識、系統性和藝術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
結合目前國內現狀,筆者提出三點建議:
一、升級認知。
洞悉藝術對療愈的積極作用,從建筑、空間、環境導視、公共藝術、交互藝術、藝術治療等多方面擴大藝術介入的范圍;
二、培育社群。
鼓勵藝術家、學生、義工、患者共同參與,充分發揮社會力量,調動公眾參與度;
三、整合資源。
發展合作關系,推動醫院藝術事業長期有序的發展,促進行業進步。
藝術療愈是一條精神之路,是一種轉換過程,通過藝術在醫療空間的融入,使患者心情平和愉悅,提高醫療效果,使工作人員在高負荷的工作壓力下感受到一份尊嚴和認同,讓醫院成為流淌著溫暖、充滿人文關懷的空間場所。
* 原文刊登于《醫養環境設計》雜志2017年第十二期,原標題《當代美國醫院的藝術療愈》。